釹鐵硼 | 受益于中國制造2025及傳感器國產化2015-11-20
目前傳感器份量雖小,但是傳感器對很多行業的發展,重要程度無法言喻。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正式發布了2015年版的《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該路線圖涵蓋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已確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10大重點領域。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領域的發展,大多與傳感器技術息息相關,且傳感器是共性關鍵技術。
傳感器生產與制造是很多領域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
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 行動計劃的大力推進,作為信息獲取單元的傳感器技術產業的地位日益凸顯。下面,我們來看三個全球及中國傳感器市場發展具代表性的參考數字。
10%:未來五年全球傳感器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1700余家企事業單位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產業門類基本齊全,敏感元件和傳感器年總產量已超過20億只,傳感器產品達到10大類42小類、6000多個品種。近幾年國內傳感器市場一直持續增長,2014年產值達到13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15年,全球各類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市場將達1770億美元。未來五年,全球所有傳感器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都將超過10%,屬高增長行業。
3類傳感器產品的市場規模最大
國家工信部電子信息司電子基礎處處長王威偉說,工業及汽車電子產品、通信電子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和專用設備是我國傳感器應用集中的四大領域。其中,工業和汽車電子產品約占市場份額的40%。按照國際分類標準看,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的市場規模最大,傳感器市場占有率分別約為21%、19%和14%。
我國傳感器發展的5個優勢區域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初步形成五個較集中的傳感器產業區域:以上海、常州、南京為中心長三角,以廣州、深圳等城市為主的珠三角,以高校為主的京津地區,以沈陽、長春、哈爾濱為主的東北地區,以鄭州、武漢、太原為主的中部地區。特別是在力敏、光敏、磁敏和氣敏等主要傳感器領域,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強的企業。
最后,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傳感器產業技術層次和規模化發展仍較低。傳感器應用絕大部分依賴國外廠商,尤其是高端需求嚴重依賴進口,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左右,傳感器芯片進口占比達90%左右。為此,工信部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傳感器發展的政策及文件及支持措施。接下來,工信部各部門還將找準制約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包括各應用領域的現狀和問題,明確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的思路、重點,提出進一步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中國制造2025將拉動傳感器的需求,加之國產化的空間很大,傳感器無疑是中國市場的一片藍海,與其相關的供應鏈環節的產品也將受益于其發展,包括釹鐵硼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