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事實上中國一直在執行著定價權2015-10-23
要問中國到底有沒有稀土定價權?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當然,坊間眾多聲音一直認為,中國付出了稀土資源流失和環境破壞的巨大代價,成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應國卻沒有稀土定價權。
2015年6月1日,美國最大稀土企業鉬礦公司(Molycorp)宣布,不能按期支付高達3250萬美元的公司債利息。由于最大供給國的中國放寬出口限制,導致稀土行情惡化。受此影響,Molycorp陷入了資金周轉不靈的困境。
Molycorp主要生產用于混合動力汽車馬達上的釹等稀有金屬。該公司債務余額截至2014年底被認為高達約17億美元,此次未能按期支付每半年1次的利息。在被市場認定為“債務違約”之前,Molycorp將獲得約30天的緩沖期。其同意接受擔保債券持有人的貸款后,Molycorp決定從其一級債權人——橡樹資本集團的子公司進行融資。
自2010年開始,中國設立稀土出口配額,稀土價格暴漲,Molycorp加大投入了在加利福尼亞州礦山的生產設備。然2011年暴漲暴跌后,稀土行情步入熊途,2014年Molycorp的銷售額同比下降14%,業績出現下滑。
尤其因WTO敗訴之后,中國從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配額,并在5月1日起取消實行多年的出口關稅 (重稀土25%,輕稀土15%),中國稀土出口價格繼續走低直至9月才停止下滑。Molycorp運營成本相對太高,稀土價格一再下降令其資不抵債無法繼續生產。
中國的稀土供應占全球稀土供給量的70%-80%。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以超低價格出口稀土。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將稀土視為賺取外匯的手段。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的稀土生產企業一度達到100家左右。美國等國家的眾多礦山企業業績下滑,超過半數停止了開采。
從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從90年代開始,中國稀土的蜂擁低價出口使得國外礦山停止開采;2010年開始中國的出口政策變化也一直影響著世界稀土價格,低價導致了國外稀土生產企業的暫時停產甚至債務違約直至倒閉。
如此看來中國實際上一直在默默的執行著稀土定價權,不管政策是主動還是被動變化,即便是無心插柳。產業前沿認為,我們需要考慮更多的問題是——稀土開采的收益相對于環境的破壞、到底值不值?我國的稀土資源有沒有那么多、到底一年多少生產配額最合適?私采盜采如何量刑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