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作業試點工作在重要領域展開2015-09-11
近日,安監總局發布通知表示,決定將陜西煤業化工集團、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0家企業作為示范企業,開展機器人作業試點工作。
這十家企業主要涉及煤炭、石油與鋼鐵等重要以及基礎性領域,隨著“機器換人”逐漸在這些領域變為現實,工業機器人應用將不斷得到推廣,市場有望迎來爆發增長。
工業機器人指的是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并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產線上工作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與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時工作的特點。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我國制造業勞動力優勢不顯,制造業亟待向智能化轉型,在此機遇下,工業機器人大有可為。
我國是工業機器人消費大國,從2013年其就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常汽車制造、電子、橡膠塑料、軍工、航空制造、食品工業、醫藥設備與金屬制品等領域常有工業機器人身影。其中,汽車工業的應用最多,比例達38%。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的地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占據全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半壁江山。
不過,雖然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大,但由于核心技術缺乏,我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嚴重依賴國外企業,尤其在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我國本土機器人企業受制于人,只能購買高昂的國外設備,這需要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不斷提高技術,加大研發水平,早日擺脫國外機器人品牌對中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的控制。
機構數據顯示,2013年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元年,這一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為3.69萬臺,同比增長36.52%,購買量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五分之一。2014年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57000臺,同比增長54%以上,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
目前我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仍然遠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離日本、韓國、德國等更是有很大差距。韓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每一萬名工人中擁有機器人數量395臺、日本339臺、德國274臺,而中國僅為23臺,不及國際平均水平58臺的一半,更不用說高密度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