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風電裝機將大幅上升2015-09-05
據多方數據顯示,未來五年,風電行業發展目標將比“十二五”規劃中展望的(到2020年風電2億千瓦)數值大幅度上升,有望升至約2.5~2.8億千瓦。
5月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風電年度開發方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把風電從宏觀上的管理細化到了具體過程監管層面,為進一步激發風電市場以及“十三五”開了好頭。
海上風電有望突破發展
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其它國家,一年風電發電裝機容量就足足占了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突破1億千瓦大關,提前完成了“十二五”風電發展目標并刷新歷史記錄。此外,“十二五”以來,為了規范風電市場開發建設管理,以及協調風電項目和電網建設的配套,國家能源局分批次下發了風電項目年度核準計劃,截至目前,五批計劃共累計核準風電規模已超過1.4億千瓦。
就此目標的可行性,華北電力大學可再生能源學院劉永前教授表示,現在每年裝機量基本都達到2000萬多千瓦,從速度上來說,要達到“十三五”風電規劃的2.5~2.8億千瓦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方面,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大規模開發風電是國家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從這個角度看,未來五年風電發展目標上升到2.5~2.8億千瓦也不算多。另一方面,從中國風能資源量、風電設備制造技術和產能、風電場設計、建設和運營技術等風電產業鏈發展水平來看,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有可行性的。此外,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牛東曉 教授也表示,以綠色清潔能源代替傳統能源本就屬于趨勢,國內風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空間還非常大,比如新疆、吉林、張北地區;南方地區,如湖南山場風電都存在很大的利用與開發價值,目前海上風電的發展速度和陸地相比相對遲緩,在未來幾年有望突破發展。
整體著眼系統調節風電發展
盡管風電發展勢頭來勢洶涌,但目前所面臨的棄風限電矛盾也是日益凸顯。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今年上半年,風電棄風量達到175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01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也是節節攀升,折合經濟損失達到87億元,創三年同期新高。
那么如果要達到目標,會不會造成棄風限電更加惡化,劉永前教授坦言,我國風電產業健康發展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首當其沖的就是風電消納問題。
他指出,我國風電產業健康發展的第一障礙就是消納問題。從國際發展經驗看,完全避免棄風是不經濟的,沒有必要。但我國目前棄風率太高,許多風電項目因此處于虧損狀態。這種狀態顯然是不可持續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風電科技創新。
他表示,我們風電產業規模早已經位居世界第一,無論從累計裝機還是新增裝機,可能在未來幾年也將繼續保持這個勢頭。但是我國風電技術創新能力卻與之不相稱,遠未達到引領世界風電技術的水平。從國家層面繼續重點支持風電技術創新,提高風電項目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對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第三個問題就是如何持續降低風電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如果不能降低風電的度電成本,那么風電規模越大,社會為此付出 的經濟代價越大。作為風電企業來說,只有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發電量,才能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擴大規模。他指出,現在我國風電行業的主力是國企,強調的最多的是社會責任,但任何企業想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合理的利潤。所以說,持續降低風電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風電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在突破上述三大問題上,劉永前教授認為必須采用系統的解決方案。
他表示,必須從系統層面才能解決風電消納問題。解決消納問題,不能單靠電網,而應該從整個電力系統層面考慮。因為電力系統具有整體性,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各環節不可分割。對于風電、太陽能為主導的新能源電力系統,需要采用不同于傳統電力系統的新理論和新技術。電力體制改革對消納問題影響很大。
現在有很多煤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已經很低了,如何重新定位各種電源的作用,如何鼓勵負荷響應等方面,電力體制的改革至關重要。在風電科技創新上,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項目制管理難以保證研究的持續性。在支持風電企業的同時,應該給高校、研究所在風電研究方面長期支持。因為在高校、科研院所,能夠不追逐短期利益,并且能夠將科研和人才培養相結合,而人才是科技創新持續的動力。此外,降低風電的成本也是一個系統工程。
風電成本涉及電力系統的每個環節,而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擴大規模都是必須降低風電成本的必由之路。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經驗表明,風電的發展依賴于政策支持。在降低風電成本,從而降低上網電價的過程中,要兼顧風電企業的合理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