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車補貼2020年或取消:行業將迎來新的洗牌2015-08-20
動汽車。
教訓猶在眼前。前些年,國家鼓勵發展電動汽車,結果各種大中小企業“一哄而上”,都去造電動汽車,造成核心競爭力低下,低水平重復建設。
盡管從去年至今,國內新能源車銷量猛漲,但隱患和差距已經逐步凸顯。問題之一就是動力電池的競爭力不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動力電池試驗室主任王子冬對媒體指出,動力電池已成為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瓶頸技術。目前,中國電池研究和生產企業眾多,但總體實力不強,產業鏈條不完整,沒有規模效益。全球鋰離子電池企業前4強分別是三星[微博]SDI、松下、LG化學和索尼。三星SDI一家企業的產銷量幾乎相當于中國前10強的總和。
張盼盼認為,國家提供高補貼推動電動汽車發展,但目前來看,效果很不理想,說明問題不是出在資金上。
“之前新能源補貼過高,讓很多企業喪失了踏實鉆研之心。政府應該更多地去鼓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淘汰渾水摸魚的企業。”張盼盼直言。
市場潛能
盡管問題重重,但業內人士依舊對電動汽車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
“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從示范階段向增長階段發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近日指出。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新能源車繼續快速增長。1月至7月,新能源汽車生產95530輛,銷售89549輛,同比分別增長2.5倍和2.6倍。7月,新能源汽車銷售更是取得了同比增長3.3倍的佳績。
歐陽明高預測,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有望在產業規模上達到世界第一。
歐陽明高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走了三步。“第一步是產業的醞釀期,從2008年開始的500輛新能源汽車,在大中城市的服務領域各種新能源汽車車型的示范。第二步是產業的導入期,新能源客車、小型電動汽車、插電式電動轎車投入市場,目前電動汽車的銷量占到我們汽車總銷量的1%左右,2015年底有望達到20萬輛左右。第三步是成長期,希望在2020年左右全新結構的輕量化純電動轎車、燃料電池汽車、智能化電動汽車會先后進入產業化階段。
“新能源汽車科技發展‘十三五’的實施方案正在制定中,目前已經通過國家科技專家組的總體戰略規劃布局。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科技體系和產業鏈,為實現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提供技術支撐。”歐陽明高稱。
然而,在談到國際汽車智能化技術現狀與國內的差距時,歐陽明高指出,國際上智能汽車發展迅猛,汽車廠商的自動駕駛技術都會在2020年前后基本就緒。而中國在技術水平、基礎設施的規劃、政策和測試規范等方面與國際上仍有很大差距。“‘十三五’期間國家將通過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開發,盡快實現中國自主的智能駕駛汽車平臺技術,應對國際上汽車技術的新一輪競爭”。
歐陽明高透露,2020年的目標是開發出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平臺技術,電動汽車智能化水平達到SAE三級,就是在高速公路可以無人駕駛,要實現百量級電動自動駕駛汽車、千輛級智能駕駛輔助電動汽車示范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