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的國家資源策略2013-08-27
美國:只探不采 消費別國
美國建立國家緊急物資儲備制度的思想與實踐,始于20世紀初。但直至1973年~1974年的石油禁運,美國才真正意識到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必要性。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項目由聯邦政府能源部組織實施,由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兩個州內、沿墨西哥灣一帶的5個地下儲備基地構成。到2005年,美國戰略石油的儲藏量為7.27億桶,當年通過的美國《能源政策法》更要求將儲存量增加到10億桶。
作為世界第一礦產資源大國,對于即使是美國內能夠自給的礦產,也在設法增加儲存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鈾國,但長期以來美一直從國外大量購買鈾用作儲備。除了石油儲備,美國長期禁止開發科羅拉多州、猶他州及懷俄明州的石油。美國阿拉斯加州石油儲藏豐富,但卻被劃為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只探不采。
日本:資源儲備 官民并舉
2009年4月,日本石油的國家儲備量達到相當于103天的原油進口量,與民間石油企業石油儲備量相加,達到8608萬千升,相當于184天的原油進口量。
1983年,位于青森縣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成,開始了由國家儲備基地儲藏石油的時代。到1996年,日本已經相繼建成了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共儲存石油或石油制品3400萬千升,油輪儲備石油時代結束。除了已經建成的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之外,日本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18個石油儲備設施,共儲備石油1700萬千升。
日本政府規定國家和民間對7種稀有金屬——釩、錳、鈷、鎳、鉬、鎢、鉻儲備總量相當于60天的國內基本消費量。因為這些稀有金屬幾乎全部依賴海外進口,并且供給渠道存在較大風險。國家儲備量的目標是42天,占儲備總量的70%;民間儲備量的目標是18天,占儲備總量的30%。
韓國:從海外獲取戰略資源
韓國政府儲備戰略資源的主要方法是高價收購,限制使用。韓國石油公社成立于1979年,專門負責引導韓國企業開發海外石油項目、石油儲備基地建設以及儲備石油的管理和運營。現在,韓國石油公社在韓國國內建有9個石油儲備基地,截至2008年底,韓國國內石油儲備達1.38億桶。
另外,韓國政府將在2012年建成集石油生產、供給、進出貨及存儲等功能于一體的“東北亞石油樞紐”,預計該石油樞紐達到2800萬桶石油存儲規模。
韓國也在積極儲備稀有金屬,計劃到2012年將稀有金屬儲備種類由2008年的12種,增加到22種,規模由2008年的滿足國內19天使用量,增加到60天使用量。